首届中国丹寨非遗周甫一亮相,就在全国打响丹寨非遗周品牌,成为全国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
从贵阳龙洞堡机场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短短100多公里,却需要穿越十几个隧道,走两三个小时。公路两边是绵延的山脉,重重大山既是风景,也是当地发展的阻碍。
丹寨有两个“国家级”的帽子:曾经,它是国家级贫困县,每10人就有超过两人是贫困人口;同样是丹寨,拥有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71人,其中国家级7人。
非遗传承困顿之一来源于需求端的脱节。没有市场需求的非遗项目,不仅无法给项目提供更好的保护,亦无法让其传承者获得体面的生活。
三年时间,丹寨万达小镇成为非遗+旅游+扶贫的优秀案例,这里见证了非遗赋能旅游以及在产业化助力下非遗联手旅游拉动当地脱贫的力量。今年 10 月,中国丹寨非遗周在小镇举办,旨在推动中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让更多非遗走进景区,促进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
非遗+旅游+扶贫的活样本
古老的传说在丹寨比比皆是,但怎样使其古老的文化更能彰显“非遗之美”呢?丹寨万达小镇想出了妙招——将丹寨最具典型性的“编、制、染”传统工艺,分别搬进小镇,让游客在小镇漫步,观赏中体验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小镇内共有59个非遗业态入驻,其中有两个国家级非遗传承工坊,经营业态中非遗产品占比超过70%,周周举办非遗文化主题活动;游客不仅可以买东西,还能亲自上手体验。
蜡染这项惊艳的苗族手工技艺在丹寨承袭多年,但此前一直处境艰难,很难成为产业,也无法成为传承人谋生的手段。直到丹寨万达小镇建成,国家级非遗“苗族蜡染”的传承人韦祖春、杨芳等人的蜡染馆入驻小镇。万达集团在小镇的成功运营,带来了大量游客,也打开了市场。
蜡染的传统图腾图案与新的设计结合,具有时尚色彩的产品大受欢迎,小镇的体验馆也成了旅游热门店铺。来自各村寨的蜡染技师教授游客技巧,游客支付合理的体验费用,便直接促成了蜡染工匠的增收,他们的生活彻底改变,从脱贫走向致富。
古法造纸非遗传承人潘玉华一直致力于传播古法造纸非遗技艺,他的目标是创新技艺,让古法造纸更易于传播。他的基地就在贵州丹寨的万达小镇。在他的古法造纸小院,游客可以体验纸张的形成过程。走进这个小院的游客,有很多是第一次了解古法造纸。
走在丹寨万达小镇,处处都能感受到这些看似传统的“老手艺”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开业3年多,万达小镇创造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贫困户781人,并直接带动6407名、间接带动12932名丹寨贫困人口增收。据初步测算,“十三五”期间,全县接待游客1900多万人次、带动旅游总收入120多亿元,实现了“井喷式”增长。立足自身非遗文化魅力作为媒介,通过非遗助力脱贫,亦是脱贫路径的“丹寨经验”之一,丹寨成为“非遗+旅游+扶贫”的活样本。
厚重的非遗有了时尚的表达
非遗和旅游是融合发展的,旅游能带来流量,没有流量,非遗就没有市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旅游就没有内涵。今天的市场中主流消费人群是年轻人,所以做文旅融合,就要做年轻化的市场。厚重的非遗要有时尚的表达。
丹寨古法造纸的技艺是400多年来传承下来的,但此前因为没有市场,一度近乎失传。学美术出身的潘玉华找到了传统技艺融入当代社会的钥匙。他在传统古法造纸的技艺上创新,将技艺和市场结合,将古法造纸用于装潢装饰上。借力于丹寨万达小镇对非遗技艺的重视,在一年一度的非遗周中,他的“纸会唱歌”小院火了起来,一下子打开了销路。后来,连故宫修补文物书籍都选购了他们的纸张。
丹寨发展非遗和旅游产业,文旅融合让非遗传承人们看到了机会。丹寨蜡染的非遗传承人、90后姑娘张义苹9岁跟着母亲学习蜡染,18岁外出打工。2014年,她回到家乡,在村里成立了一家蜡染合作社,带着村里的妇女们走上一条非遗脱贫之路;2016年,又成立了蜡染公司,以“公司+合作社+手工艺人”的模式,研发家居、服饰等系列蜡染新产品,带动了100多名农村妇女靠蜡染脱贫。
这次非遗周,张义苹展示了蜡染产品体系,让外界惊叹。经过工艺和设计创新的蜡染产品,更加时尚,实用性也更强,已经成为手工精品。尽管因为工艺的复杂性,蜡染制品价格不菲,但销路依然不错。
在丹寨,历史悠久的卡拉苗族鸟笼已演变为一种工艺品,不仅漂亮,还有一股别具匠心的文化气息。游客还可以观摩学习,编一个简版鸟笼带回家。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在发生变化,非遗要传下去,必须适应这种变化。2018年8月,中国非遗文创孵化中心在丹寨挂牌,孵化中心面向全国,吸纳非遗文创项目到丹寨创业。
在丹寨的非遗中,苗族的蜡染、刺绣、织锦、银饰,以及皮纸、鸟笼等,都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带动能力。丹寨由此发展起了国春银饰、宁航蜡染等十余家非遗龙头企业,拉动2019年全县非遗项目收入1.3亿余元,实现“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转化。
在全国打响丹寨非遗周品牌
首届中国丹寨非遗周甫一亮相,就在全国打响丹寨非遗周品牌。凭借权威的主办方,高规格的会议、论坛,高水平的评选、颁奖,高质量的展览、演出,非遗周还吸引了近千名全国非遗、旅游、文创行业精英汇聚丹寨万达小镇交流研讨,在全国文旅行业产生巨大影响,成为全国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
这次非遗周的辐射半径,远远不止于对外扩大影响力。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为非遗传承大师们创造了合作、沟通、交流的平台,让之前单打独斗的他们,可以共同切磋、成长。
非遗周的第二天,潘玉华兴奋地发了一条朋友圈:一群可爱的国家级非遗大师光临寒舍,天气都变得这么美好!
潘玉华说,丹寨万达小镇让大家的客户多起来了,发展的契机更丰富了,现在场地明显不够用了。如果能有一个更大的场地可以容纳所有设备,会有利于让大家看到一个传统技艺的全部流程。张义苹就通过建立合作社的办法,扩张了约1000平方米的场地。
在卡拉鸟笼非遗传承人杨雪亮的店面里,精美的衍生品鸟笼灯一直深受欢迎,很多游客想快递回家里。但因为鸟笼制品体积大,运输途中易损坏,销量一直受到制约。
走出大山后,如何走得更长远?在这次非遗周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专家,为他们提出了很多建议和发展思路。非遗周,真正成了非遗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非遗周让游客添趣群众增收
在丹寨万达小镇举办中国丹寨非遗周活动,是非遗进景区的一次成功探索。非遗周举办的时间是贵州的旅游淡季,却吸引了全国各地爱好非遗的游客。
长桌宴贯穿小镇长街,上千名苗族同胞与游客在长桌上相聚,品味苗族传统菜肴,共庆苗族传统节日“吃新节”。游客们在小镇剧场观看大型苗族歌舞情景体验剧《锦秀丹寨》,欣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苗族锦鸡舞,走近苗年节、苗族贾理、苗族芒筒芦笙、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婚俗等非遗项目,深入了解了苗族文化和丹寨历史。
“非遗进景区”带火了丹寨旅游,非遗周举办期间,丹寨万达小镇共计接待游客26万余人次,小镇内非遗商户、酒店和客栈收入均同比大幅增长。
丹寨,这片贵州深山里的土地,从扶贫到脱贫,从远在云上无人知,到成为中国非遗的集大成地。在这里,自然与人文融汇,传统与现代交织,创造了非遗传承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