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一生已经告诉我们,总要有人知其不可而为之,先从自己做起,渐次声应气求,扩充到一班朋友,久而久之,便造成一种风气,影响到整个社会,也算是尽了我们的一份力了。
最近读了吕峥皇皇百余万言的长篇历史小说《天机破》。这是一部以传奇手法展现明代思想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至圣之路的鸿篇巨制。作者的想象力是很有些奇异的。该书固为小说,但情节、人物不能不取自正史,却又不为正史所困囿,而是广采博收,搜奇记逸,将稗史异闻、街谈巷议熔于一炉,并加以推演而抒写之。其中虽不乏荒诞奇诡之事,惊世骇俗之举,然而绝不失其现实性和人间烟火气。尤为可观的是,作者把王阳明悟道成圣的心路历程写得惊心动魄,发人深省。一个活脱脱的人物,披荆斩棘,穿越幽长的心灵暗夜,出现在我们面前,如暗室一炬,驱散了笼罩在我们心头的阴霾。在这里,作者不仅赋予王阳明一种神圣性,而且标示了人可以达到的精神高度,这让当下以尊重人性为理由放纵自己的我们,不能不感到无地自容。
当我沉浸在作者富有魔力的语言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中的时候,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生活在距今大约500年前的人的思想,仍然具有打动我们的精神力量,并使我们产生共鸣?他的思想真是一服救世良药,真能重建社会道德秩序吗?这个问题也许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思想、道德、人格修养是否具有超越历史时代的“普世价值”?二是我们这些浑浑噩噩的众生有没有治病疗疾的愿望?愿意不愿意拿王阳明的“心学”试一试?王阳明有一句名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以前曲解为他对农民起义的态度,要从根本上解除农民反抗暴政的思想武装。其实,王阳明所谓“心中贼”,未尝不是每个人心中常有的遮蔽了“良知”的私欲。破“心中贼”,就是破除私欲,恢复人的赤子之心,知善恶,知荣辱,重新设定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诚如康德所言:“在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梁启超是王阳明学说的推崇者。他曾告诫青年学子,一个人,要为自己的身心寻一个安顿处,要在社会上负起自己的责任,“须是磨炼出强健的心力,不为风波所摇;须是养成崇高的人格,不为毒菌所腐”。而这种精神的养成,在他看来,“最稳当最简洁最易收效果的,当以陆王一派的学问为最合适”。他从四个方面来说明王阳明学说对于人格修养的有效性。其一,“致良知”。
简言之,即良心发现。也就是说,我们的良知(良心),由于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往往会失去本然之善,致良知便是把曾经失去的良心找回来,使我们的行为有所依据,所以又说:“良心就是你的明师。”其二,重实验。说到底就是“知行合一”,学问不止于书本,而是推致良知到实际事务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看他所取得的军功政绩,或能体会其中的奥妙。其三,非功利。王阳明的意思不是不要利益,不要事功,而是不肯把个人的毁誉、得失、利害等等看得太重,总要以社会国家利益为重。其四,求自由。这里所说,恐怕不是向外界求自由,求肉体的自由,而是精神的自由,良心的自由,求心安而得大自在。如果放纵自己的肉体,似乎得到自由了,但良心不安,一生一世都在痛苦之中,莫由自拔,反而做了自己躯壳的奴隶,哪里还有自由可言呢?
梁启超所言,固然是要给当时的青年指一条安顿身心的途径,却也揭示了王阳明学说针对当下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还想为自己,为这个民族和国家尽一点责任,不甘心就此堕落下去,那么,现在请出王阳明,不是正当其时吗?与其抱怨、牢骚而苟活,何不振作精神,求一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活法?王阳明的一生已经告诉我们,总要有人知其不可而为之,先从自己做起,渐次声应气求,扩充到一班朋友,久而久之,便造成一种风气,影响到整个社会,也算是尽了我们的一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