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称《再回延安》“以一种创新的表达方式,体现了红色文艺精品的魅力”。
近日,一支时长57秒的《英雄从未远去,眼泪足以证明》的短视频快速刷爆各大社交平台。视频画面里,不仅白发苍苍的老人,甚至稚气未脱的孩子,都被舞台上的剧情感染,潸然泪下。
视频中场景均来自国内首部红色主题沉浸情景剧《再回延安》。从6月11日首映至今,该剧每天演出3场,已在延安红街连续演出100多场,这股红色观演热潮持续升温,已有数万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慕名而来,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其间,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也纷纷报道,称其“以一种创新的表达方式,体现了红色文艺精品的魅力”。
《再回延安》采用沉浸式演出,观众与演员几乎零距离
“整场演出,差不多一半的时间我一直在哽咽,眼中泛泪、口罩浸湿。《再回延安》不仅是顶级的红色经典,即便在整个舞台剧范畴也堪称绝佳。”有观众这么评价。该剧导演张冬说,“红色文化全新的表达方式,如此受欢迎,这是时代的荣光”。
剧情以小见大引发共鸣
沉浸式情景剧,是近年来才崛起的剧种,而《再回延安》则是首次选择长征这段红色征程作为精神内核。
导演张冬说,初期创作团队多次采风,最终确定了全剧的线索——爷爷的日记以及红旗班的故事;经过一年多的艺术创作与空间设计,以旗手刘宝顺和红旗班为线索的中国首个红色室内情景体验剧才得以面世。
日记导出的回忆式表达方式,使整部剧显得自然且真实。作为红旗班的唯一幸存者,刘宝顺扛着红旗到了延安。在延安,他却无数次梦里遇到一路相伴的战友,有对战友的无限缅怀,也有对革命岁月的追忆。在和平年代,这种情愫也能轻而易举地引发人们的共鸣。
演出现场
最朴素的台词震撼心灵
张冬说,令他感动的是,不少观众表达了想二刷《再回延安》。他认为,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台词既宏大又真实,让人刻骨铭心”。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红旗班班长绣在红旗上的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杂文集《热风》,也是该剧最广为流传的一句经典台词,它代表着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曾在至暗时刻给人以力量,也是《再回延安》整部剧的灵魂。
主角刘宝顺有过一段自白,“我是一名护旗手,曾带着这面旗帜穿越过雪山和草地,尽管一路上有无数人倒下,但旗不倒,精神就不会倒。”这种简单平实的表达风格,一下就拉近了观众和历史的距离。
“后来我才意识到,这是在一场梦里。红旗班原来有老军医、小秀才、大伙夫,还有一位拥有钢铁意志的老班长,他们都牺牲了。班长离开前叫宝顺不能哭的时候,我已经哭得说不出话来了。”北京观众文柏噙着泪水走出剧院后,决定二刷这部剧。
漫无边际、布满泥沼甚至暗藏杀机的草地,成为这支队伍更大的噩梦,疾病、伤痛乃至精神的崩溃接踵而至……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只有17岁的刘宝顺,带着死去战友的祝福,以班长最后的嘱托为动力,撑起红旗班的旗帜独自走出了草地。然后,他喊出了那句震人心魄的口令:“红旗班应到五人,实到一人,出发!”
这是整部剧观众情绪的最高峰,现场几乎所有人都忍不住泪奔了。观众里,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许是亲历过革命年代的老红军;有附近中小学校的老师,带着成群结队的学生前来;也有携全家人接受红色教育的退休老党员;还有远道而来、慕名打卡的年轻人。
“我觉得自己仿佛走进剧里,成了一个红军战士,历史的画面在这一刻被艺术重新唤醒,让我深刻感受到可视、可触摸、有温度的‘沉浸式’演出,眼泪也禁不住喷涌而出。”延安本地观众高华说。
从深圳专程赶来延安的青年观众段延,对这段慷慨陈词尤其印象深刻,他说:“简单的几个字,包含了丰富的意义,既是点题也是升华,整部剧的精神在这一刻定格,情绪超燃!”
触手可及的体验富有感染力
观众备受感染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行进式观看方式和逼真的演出效果。
第一幕中,全场昏暗的灯光下,封闭的空间里,随着一声声答“到!”,一个个红军战士次第出现在观众周围,这种舞台艺术的呈现,让观众“深陷其中”。
爬雪山一幕中,观众的真实体验是“头顶哗哗地飘着雪花、身边呼呼地吹着冷风”,如置身雪山一般。红军战士们,每一次从高耸的雪道上跌落,都揪动着观众的心。而当看到鲜红的旗帜在白雪皑皑的尽头矗立时,所有人瞬间又同时看到了希望。
过草地时,红旗班的战士们“吃馒头”的场景也十分动人。刘宝顺拢着胳膊,像是捧着一笼刚出锅的大馒头,招呼战友来吃。战友们也一人一个,抓起来细嚼慢咽,还直夸“宝顺啊,馒头真香”。殊不知,这只是在极度饥饿的长征路上,战士们发明的一种充饥游戏。
最后一幕,全剧剧情高潮到来时,创新的道具也给观众情绪爆发强力加持。一面巨大的红旗缓缓下落到观众的头顶,让观众抬头凝视、伸手触摸,极大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开局即高潮,启幕就落泪。这部剧真的很与众不同,让我深切感受到台词和剧情相结合的穿透力。”来自杭州的80后观众张丽表示,特别是沉浸式的环形舞台,观众站在中间,营造出的氛围感,是普通演出远无法比拟的。
带孩子第一次来延安的上海游客张萍说:“希望孩子在这里重温革命历史,《再回延安》是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最好的教育在于体验,铭记苦难,才会珍惜眼前。我和孩子几度落泪,特别感动。”
让观众沉浸其中体验红色文化的魅力,而不是一味“宣教式”被动接受,《再回延安》给出了满分答案。
不同年龄的观众都被剧情感染,潸然泪下